總是喜歡那些人格中帶有些許缺陷的角色,大抵是因比起面面俱到的人,那些善良之中帶著點蠢鈍的人,堅韌之中又有點死腦筋或者不擅變通的人,精明當(dāng)中帶有些許利己主義觀的人,更符合人性。而所謂人性,比起孟子先生過于美好的“性善論”,我其實更偏向于相信“性善論”與“性惡論”的綜合。
不是對人性沒信心,只是生而為人,總有柔軟與灰暗的兩面。我近來讀荀子的理論,看他說“人之初,性本惡”,然而荀子先生所謂的“惡”,旨在說明“人性需要道德引導(dǎo)”“人需要被教育,以有更完善的人格”。
十來歲時讀孔孟、背《荀子》,不甚理解,以為孔子先生太溫柔,認(rèn)為人人皆善;荀子則是個冷酷者,不相信人性也不信人性之中尚存溫柔。然而懂事之后再讀舊書,才發(fā)現(xiàn)并不全是那么回事:那些堅信人之初總存有惡意的人,其實他們更希望的,是眾生在幼時能夠擁有一個好的引導(dǎo),懂事之后能學(xué)會克制。
是,克制。
克制惡意,克制欲望——傲慢、嫉妒、暴怒、懶惰、貪婪、暴食、色欲乃七宗罪,而我們畢生掙扎于其間的,不過是這貪嗔癡的七宗罪。
人是否不該有嫉妒心?更不該對自己的好朋友產(chǎn)生不好的心理?只是,這怎么可能呢?畢竟人心肉長,很多時候你的第一反應(yīng),總不由自己控制。不必苛責(zé)自己——會嫉妒不是你的錯。人有貪欲,當(dāng)自己所愛的人或事不屬于自己時,人的條件反射總是負(fù)面的,或失落或嫉妒或痛苦。而這個時候我們所需要考慮的,就是如何克制住欲望,才能阻止這一些負(fù)面情緒蔓延。100字日記 www.ecjtubbs.com原創(chuàng)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每一次自我說服,便是一個小小的突破。長大之后已經(jīng)沒有人會關(guān)心你瞬息萬變的情緒,而我們的品質(zhì)在漫長歲月中究竟是逐漸完善還是趨于墮落,最后我們會發(fā)覺,主因竟只是自己,以及在成長過程中積攢起來的自制力。
克制心中的惡魔,我想,這大概是所有成年人必須終生進修的課程。畢竟人性里總有不完美,人無完人。
本文語音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