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在廣州,大多時間也生活在這里。我寫的準確來說是父親的故鄉,當然也算是我的故鄉,因為父親說根在那里。故鄉,我回去過好多次,也曾和爺爺奶奶在那里生活過一段時間,那是個美麗的小地方。
故鄉銀坑是于都北部重鎮,三縣通衢,國道穿鎮而過,江水依偎一旁。春暖花開時,俯視銀坑蔥郁的大地,滿山遍野的粉紅杜鵑,坡地上一洼洼的蜿蜒梯田,成片蒼翠的松杉林與散落的灌木叢裝點其間。山脊一行白鷺振翅南飛,溪旁幾位女孩花叢捉蝶,遠處的青山,近前的溪水,一峰對拱青如畫,兩水環流碧有情。這秀美景色如詩如畫,讓人如癡如醉。回想起來,我的家鄉銀坑真的好美!
故鄉的歷史悠久,有好幾處名勝古跡,且很有來頭。
曾有南宋岳飛奉旨征討農民起義軍,來到銀坑西南的比邙山安營扎寨,留下了現存的防御工事遺址“岳飛寨”。鎮上中學和小學就在山腳對面河畔,抬頭即可眺望山頭。父親年少時在這里學習生活了六年,我也曾在校園里騎車玩耍過,感覺還是那么親切。
當年岳家軍大將牛皋為解決官兵飲安全,率兵在獅石對面掘井,井尚存至今,常年不涸,此乃“牛皋井”。清代有位詩人稱道:“此間曾駐岳家軍,父老都能述舊聞,獅子嶺頭催畫角,牛皋井畔送斜熏”。如今的牛皋井成了兒童嬉戲和洗手濯足的地方。
西北的山峰是故鄉第一高峰——天華山,山頂寺廟建于晉朝,寺內香火不斷,僧尼日日誦經,祈禱人民安康。明代詩人贊嘆:“華山高聳與天衡,廬舍村圩入望平,曉霧斜籠獅子石,危欄俯看岳家營,古剎摩空向化建,細披石刻不分明”。有段時間爺爺經常晚飯后帶我散步到山腳,抬頭就能望見寺廟。
北行五公里,那里有聞名的“竹篙寨”。這里是蘇區時期中央后方物資保管處舊址,曾經存放過大量戰備物資,石寨洞內有數個然形成的大小石洞相連,中間大洞深而廣,能容納上千人,洞內有水,沿洞壁上攀至天心巖,可直通山頂及山后。父親小時候經常在那里游玩,也在大洞內看過電影。父親帶我去過一次,可惜那次沒有開放,我只是在下面看了看這座奇特的石山。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假山,全是嶙峋怪石構成,石縫里長滿樹木。
除了名勝古跡,故鄉的風土人情也很讓人留戀。日記100字 www.ecjtubb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銀坑銀礦豐富,因銀而得名。這里的百姓也愛銀,老少都喜愛佩戴銀飾,用來驅邪壓驚,祈求平安。我出生后就戴著一對銀鐲子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,客居在此的銀坑人受厚重歷史孕育,大多具有包容寬厚,勤勞淳樸的品格。
故鄉還有很多宗祠,這些祠堂建筑獨特,布局大氣完整,門匾和木柱刻有褒揚家風祖訓的詩句,用以懷念先祖,激勵后人。爺爺去世后,就是在祠堂辦的香火,那時我還很小,父親帶著我跪了三天。另外,故鄉傳統舞蹈甄笊舞,動作粗獷古拙,錯落有致。這個舞會跳的人少了,一般也只在正月里跳,我只聽奶奶說過,并沒有見過。它表達了人們驅鬼壓邪,熱愛生活的美好意愿。
父親告訴我,蘇區時期,紅軍在銀坑開展土地革命,建立紅色政權和革命武裝。毛澤東、朱德、鄧小平和彭德懷曾率領紅軍在此取得多次反圍剿勝利,千余銀坑熱血兒女參加了紅軍。后來中央紅軍長征北上,銀坑兒女大多在長征途中流血犧牲,到達陜北的僅20余人。父親的爺爺那時年齡尚小,沒有當成紅軍,如今近百歲的太爺爺、太奶奶還在故鄉頤養天年。
歲月如歌,往事如煙,穿越而過的梅江點綴了故鄉的壯觀和雄渾,如云南瀘沽湖般的琵琶水庫,映襯出了故鄉的柔美與秀麗。
淡淡鄉愁,點點思緒,故鄉牽著父親,父親擁著我,輾轉于兩地間。
我深愛父親,也深愛我們的故鄉。
本文語音版: